向孔夫子学习做老师
发布时间:
2021-03-27 14:00
【摘要】:
读《论语》,对了解源头儒学确是至关重要的,应该说,儒学是中华文化遗产最璀璨的部分,一个民族的延续,重要的是其文化传承,是为民族魂魄。生物学基因造就的仅仅是躯壳,佛教所谓的臭皮囊而已,所以不为诸正大宗教所重视。儒教的主要糟粕在于后世逐渐强化的非人性礼教,宋明一降,越晚越糟。
孔夫子绝对是天下好老师的祖师爷,他认为老师自己首先要有仁德、有知识、能不断学习修炼,才可以言传身教。夫子自道:“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(圣人谦虚,说自己这方面做的还不够)?…… 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”。“不怨天,不尤人。下学而上达。知我者其天乎!”
他主张有教无类,重视激励启发(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,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”。),鼓励学生放胆言志,喜欢与学生讨论聊天。倡导师生以诚相待,批评直接,表扬及时。越是亲近的、工作出色的学生,他提点批评的也就越多。就是激烈批评过的宰予(“朽木不可雕也…”),夫子晚年记挂起来,还要把其辩才列在子贡之前:“从我于陈蔡者,皆不及门也。德行:颜渊、闵子骞、冉伯牛(冉耕)、仲弓(冉雍);言语:子我(宰予)、子贡(端木赐);政事:冉有(求)、子路(仲由,季路);文学:子游(言偃)、子夏(卜商)”。
论辩才,子贡可是响当当的啊。他曾经于齐国计划攻鲁之际,响应夫子号召,游说大国之间,展示过不亚于后世苏秦之统战分化大才,解鲁难于倒悬,为弱齐灭吴种下因头,太史公《史记》中有生动记载。
对冉求这个才艺出众的管理大才(“求也艺”),他也批评其要注意“君子周急不济富”,还鼓励过弟子们一起声讨他配合权臣季氏聚财的行为:“非吾徒也,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”。可谓敲响鼓用重锤。当冉求表示:“非不说(悦)子之道,力不足也。” 夫子就开导他做志士仁人,关键在于有心向仁(儒教之大道)、致力践行:“力不足者,中道而废。今女(汝)画(画地自限)。” 孔夫子之所以这样鞭策冉求,在于其对冉求才气十分肯定,例如在回答子路如何“成人”(达到修身而立的境界)时,子曰:“若臧武仲之知(智),公绰之不欲,卞庄子之勇,冉求之艺,文之以礼乐,亦可以为成人矣。”
他对极其信任的学生子路,更是反复直面提醒其注意学会适当变通,要有所取裁:“由也好勇过我,无所取材(裁)” 听到子路瑟声刚勇杀伐,就评论道:“由之瑟奚(岂)为于丘之门?”(听这瑟声,这哪像我的学生?)。但当注意到门人不敬子路,夫子马上说:“由也升堂矣,未入于室也。”(子路已经是登堂的好学生了…)。
教子路修身:“修己以敬。修己以安人。修己以安百姓。修己以安百姓,尧舜其犹病诸!” 修身向仁恭礼的目的,就是成就君子品行,安人,安百姓,“先之,劳之”(率身先劳,先难后获,先行后言),才会安民心安天下,即令对于尧舜而言,完全做到这些,也是难能可贵的。
教训起子路来直接如斯:“由!诲女(汝)知之乎?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 仲由,教过你什么叫作“知道”吧?!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这才是求“知(智)"之道呀。
表扬起子路时,激赏之情,溢于言表:“由也果 …… 片言可以折狱者,其由也与(欤)?……由也,千乘之国,可使治其赋也…… 衣敝(破)缊(yun4,粗麻布)袍,与衣狐貉者立,而不耻者,其由也与(欤)?‘不忮(害)不求(贪),何用不臧(善)’?…… 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。从我者其由与(欤)?”
子路与孔夫子下面这段对话,透出多少师生间的亲近直爽!
子路问夫子:“卫君(卫出公辄)待子而为政,子将奚(何)先?”
夫子:“必也正名乎!”
子路:“有是哉,子之迂也!奚其正?”
夫子:“野哉(粗人啊)由也!君子于其所不知,盖阙如也。名不正,则言不顺;言不顺,则事不成;事不成,则礼乐不兴;礼乐不兴,则刑罚不中;刑罚不中,则民无所措手足。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,言之必可行也。君子于其言,无所苟而已矣。”
朱熹注:“迂,谓远于事情,言非今日之急务也。野,谓鄙俗。责其不能阙疑,而率尔妄对也”。
愚以为“野哉”,言子路不太懂君臣间礼数规矩:君待臣以礼,臣才好事君以忠,君上不给名分,自己怎好做事?“不在其位,不为其政”是也。“迂”作迂阔、迂腐更合适“子~其(之)~迂”之修饰逻辑。迂虽有“远、曲”之义,说夫子你扯远(绕远)了,本身虽通,但似难以呼应后面“怎么才算正名”之问。当然,按“老师,您别过分迂腐,名分问题,等以后再说吧”,也通。这样一个单字就可以解出一大片意思了。所以,现代汉语的主要进步在于比较多的词组出现,减少了不少歧义。如果将来进一步固化多音节标准词组,搞个像“高丽、安南”那样的汉语拼音化方案,也就不难了。
就是乖学生颜回,夫子虽然称赞他“不违如愚”,并通过观察发现其理解力超强:“退而省其私,亦足以发,回也不愚”。认为其最理解自己的教义:“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,唯我与尔有是夫”!但还是会为缺乏与其互相启发感到遗憾:“回也非助我者也,于吾言无所不说(悦)”。说与他聊天不太有劲:他不会像子夏那样,于互动中对自己有所启发(“起予者商也!”);不会像子贡那样能够立马回应(“赐也,告诸往而知来者”),可以乘兴头一起侃《诗经》啊(“始可与言《诗》已矣!”)!想想也是,当你面对一个只会点头哈腰说“明白”的学生时,真的会感觉很爽吗?
对通达的学生如子贡、仲弓,可以直击“忠恕”大道精髓:“己欲力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(忠);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(恕)。对鲁钝的曾参要直接灌输“吾道一以贯之”。对钝而好学的樊迟,要循序渐进,樊迟三问时才涉及“仁者爱人”的主旨。虽然对樊迟问农事,老爷子觉得不是君子要务,说“吾不如老农”,回头还感叹“小人(细民)哉,樊须也”。但对他问及崇德、修慝、辨惑,立马鼓励说:“善哉问!善其切于为己。先事后得,非崇德与?攻其恶,无攻人之恶,非修慝与?一朝之忿,忘其身,以及其亲,非惑与”?
孔夫子有教无类,认为:“人洁己以进,与(助)其洁也,不保其往也。与其进也,不与其退也,唯何甚!” 只要有向善之心,就要鼓励,不追其既往,不逆其将来,可谓焕发大舜逸风,仁至而义尽矣。
从其十分赏识颜回仲弓,也可见孔夫子不势利的品德:
子曰:“贤哉,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。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贤哉,回也!”
透过肯定颜回安贫乐道,折射自己富贵不淫、威武不屈的人生态度:“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”。夫子自道:“饭疏食饮水,曲肱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。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”
《论语》记载孔子对颜回人前背后,称许有加。【子谓子贡曰:“女(汝)与回也孰愈(胜)?”
对曰:“赐也何敢望回。回也闻一以知十,赐也闻一以知二。”
子曰:“弗如也!吾与(同意)女弗如也。”】
可惜颜回早逝,未有施展才华的机会。在《论语》里,也没有记载他什么学习心得。即使追随夫子周游列国,由于不顺利,也没有关于其显山露水事迹的记载。就连老师遇到危险之际,也找不到他的身影,让夫子担心他是否遇难了,颜回的回答是他躲起来了,以防止没人给老师料理后事(“慎终追远”很重要),见《论语》有关对话。后世儒教对颜回的推崇,主要在于孔夫子的肯定。如:【哀公问:“弟子孰为好学?” 孔子对曰:“有颜回者好学,不迁怒,不贰过。不幸短命死矣!今也则亡,未闻好学者也。”】。可见做个好老师,门下出些有悟性、有收获的可造之才,看漫山桃红李白,才是上苍眷顾、教育生涯最大的幸事!
孔夫子对仲弓(冉雍)之德行,很是称许。《论语》记载:【或曰:“雍也仁而不佞(能言善辩)。”子曰:“焉用佞?御人以口给(口齿伶俐呛人),屡憎于人(多遭人厌恶)。不知其仁(虽然他还没有达到至仁境界:在孔夫子心中,仁是君子德行的最高境界),焉用佞?”】
表示德行比口才重要。【子谓仲弓曰:“犁牛之子髐(xing1)且角,虽欲勿用,山川其舍诸(山川之神舍得不用之吗?传统祭神要实实在在地供奉,华夏诸神与希腊诸神差不多,马屁提神、纳贿幸福)?”】
按朱熹注:“仲弓父贱而行恶,故夫子以此譬之。言父之恶,不能废其子之善,如仲弓之贤,自当见用于世也。”
在这里,孔夫子用形象的比喻,赞美自己这个出身不好、父不贤而继母恶的学生,却是德行表率:就算是花色耕牛也可以生出色纯角正、适用于祭神的红牛来啊(怪不得吾乡红牛肉自诩天下第一啊!)。不免为牛,这个对人类贡献至大的驯化动物,生须臾之浩叹:
牛,
花色的,
去耕地吧,
末了,
皮进了盔甲,
为清汤奉上骨头。
幸运的,
角正纯赤,
荣,
祭献庙堂,
热的是血,
嫩的是肉…
----------邵老师随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