求仁得仁: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浅议
她从“国家、社会、公民”三个层次,凝炼出华夏文明富强-中国梦-的伦理价值体系:
建设“富强、民主、文明、和谐”的国家(目标层面);
实现“自由、平等、公正、法治”的社会(制度层面);
培养“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”的公民(道德层面)。
文明进步离不开文明土壤、文化传承、世道人心现实。核心价值观既充分扬弃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,又融合了现代社会的“普世”价值。既包括了君子儒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、“以民为本”、“家国一体”等健康内容,也融合了墨家兼爱、道家天道自然和谐、桃花源理想、现代社会主义、民主自由法治理念。
华夏近代先贤从西方拜请“德、赛”二先生,不够成功之处,恐怕就在于没有认真考虑民族文化土壤,把个人主义社会分配“权、利”的规矩,迪摩可罗西(democracy),叫作“德(virtue)先生”,或“民主”(人民做主), 引起望文生义、严重误导国人。论实质,民主也就是利益个体或其代言人通过自主表决,达成权益分配的操作模式,与聚义厅里吵吵嚷嚷、决定如何分配酒肉金银,也没有本质差别。而基于“仁善信义”,完善“法制-法治”,就可以防止个体互相侵害、私利侵蚀公利,保障个体基本人权,促进社会和谐、万姓安乐、科学昌明、自由富强。这样的社会,必有令人景仰的“道~义~利”召唤力,居其所而众星拱之,“近者悦,远者来”。
我个人浅见,这的确是建设东方集体主义盛世的可行蓝图。
【附录:《孔老文化遗产印象》】
春秋时期,王道衰落,诸侯争霸,兵家诡道横行,民生凋敝。所以无论老子还是孔子,都认为世风不古。
孔子主张克己复礼,通过引导统治者为政以德、守持中庸(不走极端、无过无不及)、忠恕为纲(忠: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;恕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),实现和谐幸福、安老怀幼的仁信福利治世。孔夫子提出的礼制的核心是个人文质彬彬、崇德尚义、先难后得、修己明民,从而推动社会上下有序,有序则和,歌舞升平。这是把家政放大到国政,家国一体的伦理体系,也就是传统中国的“国家”概念,与西方民族国(national state)的概念是有本质区别的。可惜这种道德伦理主导的治世法门,不是弥勒佛爷的“人种袋”,难以收炼人欲心猿。王侯不是父母,臣民不是子孙,上不慈自然下不孝,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
老子则干脆放弃“明民”,劝统治者无为而治,安于小国寡民,上不争则下不诈,让百姓稀里糊涂归朴,鸡犬之声相闻,老死不相往来,从而实现“阴阳再度融合”、混混沌沌的和平社会。这种幸福是否真实天堂,难说得紧。
老子被人诟病的方面,正在于其反复强调的“愚民”哲学。虽然“无为而治”有非常深刻的意义,即过度“有为”往往异化为扰民,给人民造成灾难;但不开启民智,让人民像还不会笑的婴儿一样无知,也不是办法。严格讲来,婴儿除了基因设计的求生本能,无所谓善恶。启迪人性善恶观,无非是从心理上可以让人类主观上脱离丛林法则,占据比较超脱的道德高度;从功利上说,仁善也是人类-自然总体利益最大化的要求。人生如果能够多考虑些“天人感应”,即人类与自然万物的依存关系,从容潇洒渡过一生,也许才算得上活过一遍。
就社会治理而言,孔老有机融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、伟大的现实意义。【政】字的象形原意是以正为质,以文为饰(近孔)。个人感觉,把“反文”理解为反更合适(近老),正反折中、阴阳相冲致和(融合),发天理之善本,守中庸之恕道,“礼之用,和为贵”。
是非观非黑即白、非杨即墨,往往脱离现实,不适合经世治国。和稀泥式的“乡愿”虽然是“德之贼”,世界政治舞台上“清流”误国的例子也不可胜数(包括民族英雄袁崇焕也是被当作卖国贼给处以凌迟,历经百战、饱受折磨的皮肉也是被京都市民争相生吃掉的…)。当下西方政治两极分化的趋势,依我看也是过分政治正确的恶果。
套用孟子语气:如果圣人复出,实现儒道文化与人本法治(道-仁-礼-智-信-民主自由法治)的深度交融,发扬光大华夏数千年优秀文化遗产,吾族就无疑会为世界政治文明未来放一个异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