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经》杂议之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”
【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,名天地之始;有,名万物之母。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徼。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】
现代人多认为“徼(jiao4) ” 取“边界”之义,引申为“端倪”。愚见有些牵强,取“终结”之义要更确切些。魏晋玄学创始人之一王弼认为:“徼,归终也”。古人更有“徼终”的说法,“故穷则徼终,徼终则反始”。
老子对“道”的定义,就是太玄而无法定义。道的运化规律就是“无中生有”,从“无”中体现道之妙境,无生则无死。而“有”则是个有生有死的过程。《道德经》通篇强调的重点,无非是愈接近“无”境界愈高:虚胜实,弱胜强,柔胜刚。所以,太极双鱼的旋转方向顺时针对应无中生有、有生有死的过程;而逆时针则对应修道求真过程,由实归虚,才能够与天地同寿。正如老子所说:“天长地久。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, 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”。
【道冲(空、虚),而用之或不盈。渊兮,似万物之宗。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。湛兮似或存。吾不知谁之子,象(像)帝(天帝)之先】
以天道为师,为人切莫骄傲,以平常心处事待物最好。
不要轻易搞不必要的折腾,东西好用就不要搞新的创造。有过萧何,就不要搞什么曹参新招。
自注:
即使在古语层面,“或、似”都是可能性,但在逻辑思想奠基之前,老子大体上是按(比较客气的)必然结论处理了吧。
【大道废,有仁义。慧智出,有大伪。六亲不和,有孝慈。国家昏乱,有忠臣。】
有人翻译為:“大道被废弃了,才提倡仁义。智谋机巧出现了,才会产生狡诈虚伪。六亲不和了,才提倡孝慈。国家动荡不安了,才出现忠臣。”
我个人感觉,老子时代,连纸张都没有,写文章势必惜字如金,不免容易产生歧义。感觉上述译文缺乏逻辑一致,不够确切。考虑到老子哲学思想突出对立的主旨,似乎(学习道祖凡事留有余地的道风)如下理解才更妥帖些:
大道废弃的浊世之下,往往“仁义”幌子满天飞;智慧勃发往往异化为伪善机巧满地;六亲不认的大环境下,往往使劲提倡慈孝,就如唐明皇占了儿媳,又要反复校订发行《孝经》然;国家昏乱之时,往往市面上到处都是“忠顺之臣”。
其实,老子的《道、德》二经混合穿插,《德经》是与天道相宜的品性,重点在无为,“上德不德”,自我修炼而已,不主张力行德治。老子的重要观念,不管多好的东西,越促进越走向反面。
【企(点脚尖)者不立。跨(迈大步)者不行。自见(自以为有见识)者不明。自是者不彰。自伐(吹嘘)者无功。自矜(骄傲)者不长。其在道也,曰:“余食赘形。” 物或恶之,故有道者不处。】
道祖这段话,在进一步阐述“抱雌守柔,冲虚内敛”的重要性,从而避免“事物走向反面”:大步疾走没有长劲,不能够致远;自以为高明者,结果往往堕落为二傻,自以为是反而达不到扬名立万的效果,自吹自擂难以引起大家的共鸣,骄傲的人不会有大出息。即使像吃饭这么简单的事,“过量饕餮也无非长出一身横肉,造成行动累赘”。
因此,有道之人,要避免干这些傻事。
前人对“余食赘形”从字面上理解为“剩饭、肉瘤”,个人感觉缺乏上下文逻辑连贯,偏离了道祖重点强调的“前因后果”关系。另外,若依鄙人浅见,还可以追封老子为倡导“节食保健”第一人,为我华夏古人放一个异彩(一笑)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