述而不作:孔子语“仁 ” 略议
发布时间:
2021-02-02 15:56
【摘要】:
《论语》记载:子罕言利与命与仁。
一方面孔子主张凡事要经得起考证,对没把握、不理解的事物持谨慎态度。按程颢的理解:“计利则害义,命之理微,仁之道大,皆夫子所罕言也”。
“仁”是儒教的核心,因为“道大”,就落入了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(道德经)的范畴。于是,孔夫子干脆就不对其作哲学范畴界定了。先秦诸子对重要概念缺乏认真定义的问题,恐怕也是后来百家争论不休,鸡同鸭讲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在《论语》里“仁”是通过孔子的零言碎语、师生对话、圣人行为等间接表现出来的。就像孔子告诉子贡的那样,通过身边的事情,示范演绎“仁”的内涵(“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。能近取譬,可谓仁之方(抓手)也已。” )。“仁者爱人”的表现方式不过“忠恕而已”:由己及人(忠: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;“君子成人之美”);推己及人(恕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)。至忠为仁:忠己(仁心善本)、忠人、忠事,自然仁义守信。
所以君子治国要:“道(引导、治理)千乘之国:敬事而信,节用而爱人,使民以时”。做到敬业守信,不奢侈浮华,从而减轻人民负担,民以食为天,将役用民力的事情安排到农闲季节。
孔子夸奖子产(郑国大夫):“有君子之道四焉:其行己也恭,其事上也敬,其养民也惠,其使民也义”。
如果能达到尧舜那种至仁圣王的境界:“巍巍乎!舜禹之有天下也,而不与(参与、拥有)焉”。
舜禹以仁德得天下,深得民心,所以可以轻轻松松、垂恭无为而治,虽然拥有天下,看起来就像这天下不属于自己的似的,不像后世朱元璋那样殚精竭虑、起早贪黑、励精图治、累得像头驴似的。
舜禹德政,是孔子“为政以德,辟犹北辰,居其所,则众星共(拱)之”仁政思想的“历史性依据”。
同样,孔子赞美尧帝伟大、德配天理:“大哉尧之为君也!巍巍乎!唯天为大,唯尧则之。荡荡乎!民无能名焉”。圣帝至仁,顺天应人,无为而无所不为,不经意就把暖洋洋的阳光辉洒四方,到处是果园、遍地有牛羊,百姓安居乐业,居然意识不到他们头顶上有个温煦煦的皇上!孔子内心似乎已经把天理与仁义统一起来了,俨然融合了老子“天道自然、圣王无为”的上德哲思。间接说明夫子对老子的道-德哲学是很尊重的,丝毫没有后世儒家要与道家(教)划清界线的意思。
所以,从君子境界过渡到圣人境界,是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。弟子接受孔夫子“文、行、忠、信”之教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,面对的是仁政的初级阶段,所以必须要敬业努力,力图克服施行仁政的社会壁垒,就如要克服晶核形成初期界面能引起的能量障碍一样,是个吃力的“激活”过渡过程。一旦翻过壁垒,就可以进入热力学自发过程,噼里啪啦、一泻千里、无为而成了。
重要核心概念缺乏严谨定义的问题,恐怕也为夫子门生参悟“仁”道,造成不少麻烦。不知道这是否导致了宰予(子我)上课走神(打瞌睡)而让老爷子发飙批评他的背后原因?起码这件事情着实把老爷子气得不轻,当即严肃批评:“朽木不可雕也,粪土之墙不可杇(wu1, 镘)也,于予(宰予)与(欤)何诛(不同)!” 好个宰予,你上课居然打瞌睡,这样的学习态度简直是朽木不可雕、粪土烂墙没法上泥子啊!
还意犹未尽:“ 始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信其行;今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观其行。于予与(欤)改是 ”。说宰予上课走神这件事,让他修正了对待“言行"的态度:看待一个人,需要听其言观其行才行,强调君子要避免轻易许诺,重要的是先做后说、少说多做(讷于言敏于行),才能做到守信然诺、言出必践。
其实,依据《论语》记载,宰予还算是很爱学习、认真求知的学生了,他能言善辩,不懂就问、一直问、一路问,直到把老师问烦才罢。著名例子包括:与夫子辩论“有仁(人)落井”,是否应该马上跳下去救人?让夫子回怼道:你这是瞎搅和呀,仁人救人理所当然,但首先要爱惜自己的生命,你马上跳下去不是百搭一条命吗?谁救你啊?!(现代西欧大学实验室安全原则:保命第一)。他当面质疑孔子提倡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否太浪费了时间资源,让老师好生不爽(冲击了其“慎终追远”的孝道底线)。
宰予知识蛮丰富,有时说话口无遮拦,他曾经向哀公点破周朝植栗树于社隐含让人民有所害怕(战栗)之意(皇帝新衣),让老师听说后批评道:“成事不说,遂事不谏,既往不咎” ,有时候睁只眼闭只眼是必要的。如此等等,俨然是个很认真的思想家啊!这样的学生,周游列国时自然要带在身边,孔子认为他与子贡是自己学生中最善辩的才子(“言语:子我、子贡”)。
问世间,仁为何物?孔夫子的回答也是因人而异的(因才施教)。对鲁钝质朴的曾参(“参也鲁”),就直接告诉他“吾道一以贯之”(“忠恕而已”);对不太聪明又很认真向学的樊迟,直到其第三次问仁才告诉他“仁者爱人”(前两次都是在指导他如何做人:“居处恭,执事敬,与人忠”。“仁者先难而后获”)。对爱说话的司马牛,就说:“仁者其言也讱(忍而少言)”,要先做后说啊。
仲弓问仁时,就说:“出门如见大宾,使民如承大祭。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在邦无怨,在家无怨”。出门要有外交家的范儿(恭礼),使民的事情要十分谨慎,人际关系将心比心,这样大家就嗨皮了。对他认为最近仁的颜回,则来个升级版,告诉他如何修身成仁,如何推广仁政:“克己复礼为仁,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。” 颜渊请他讲得详细些,夫子说:“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” 颜渊回答说,自己虽然不聪明,这些倒会认真做到(“回虽不敏,请事斯语矣”)。
孔子的意思:就个人来说要克制欲望修身,事事合乎礼的要求;推行仁政的制度性基础,就是周公提出的礼制,把家政的上慈下孝(亲属间的爱),放大到君臣天下(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)。所以,孔子的仁爱(“爱人”,“泛爱众”)考虑到了社会人性现实,是区分上下亲疏的,与后世墨子提出的兼爱(等爱)是有本质区别的。君子首先要爱自己的亲属(自然之爱),然后本着“将心比心”的忠恕逻辑(中心为忠,如心为恕),放射到对他人的仁爱。从而实现和谐幸福的福利社会:“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怀之”。诚实守信,安老抚幼,各尽职守,分级供应。
颜渊为了表达对老师的崇拜,喟然感叹道:“仰之弥高,钻之弥坚;瞻之在前,忽焉在后。欲罢不能,既竭吾才,如有所立卓尔。虽欲从之,末由(没法)也已。” 老师真伟大啊,学生好累、怎么追都赶不上啊!要达到圣心仁人段位,真难!修炼乾坤大挪移的秘籍太玄妙,第八层全是无字蝌蚪文字啊。但以夫子看来:“娃娃们,老师可一点没藏私货呀”(“二三子以我为隐乎?吾无隐乎尔!吾无行而不与(分享)二三子者,是丘也!”)。
按我的粗浅理解,儒教的“仁”是充分发扬的、与天理相应的本心之善(人皆有恻隐之心),“义”是与仁配套的行为准则,“忠恕”是求仁行仁的基本方法,“礼”是推行仁义的制度设计,“智”是对统治阶层的才干要求,而“信”则是张大仁义、推行仁政的道德保障。孔夫子对子贡说,“信”比吃饭都重要:“自古皆有死,民无信不立”。少信寡仁的丛林社会,没有也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