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论语》试辨疑之一
甲、
【子张学(请教)干禄(当官挣薪水)。子曰:“多闻阙(缺)疑,慎言其余,则寡尤(忧);多见阙殆(惑、危),慎行其余,则寡悔。言寡尤,行寡悔,禄在其中矣。】
自注:殆,危也。所见危者,阙而不行,则少悔。惑也(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)。愚以为理解古文的最大障碍在于:采用大量单音节甚至往往不相关的多义词汇、通假借代,不够严谨的语法,幼稚古拙的逻辑(往往通过似是而非的比喻说“理”)。
通常认为“殆“等于”疑”,感觉不大符合孔子惜字如金、往往引而不发的风格,用两句话说一件事,也可能是为了“形式美”吧。通过多听多看,增加见识:多听则释疑,多见则解惑。“殆”这个多义字,取“危殆”之意也通,见识增进自然减少行动不宜之后患。
不少人把”阙疑殆”之阙理解为”搁置”疑问,从而避免忧悔。虽通,但不完全。这可以从孔子另一段语录佐证之:“盖有不知而作之者,我无是也。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,多见而识之,知之次也。” 多见闻的目的,是增长见识,见识博远则可以解疑释惑,剩下来还不了解的,不要轻易施行,从而避免“不知而作”之弊。
孔子的“慎行”观,并不是优柔寡断,他其实是很欣赏果断行仁尚义的。重要佐证,见于他对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的称许:“由也果…千乘之国,可使治其赋也…”,从政不会有问题(“于从政乎何有?”)。又如:季文子三思而后行。子闻之,曰:“再,斯可矣。” 顶多再考虑一遍就够了,过于思虑就流于无为庸官了。
乙、
【子谓子贡曰:“女(汝)与回也孰愈(胜)?” 对曰:“赐也何敢望回。回也闻一以知十,赐也闻一以知二。” 子曰:“弗如也!吾与(同意)女(汝)弗如也。”】
通观《论语》,孔子虽然认为颜回是自己最好的学生,也只是认为颜回近仁(三月不违仁),尚未达到从心所欲、无可无不可的至仁境界,所以这里的吾与汝之“与”不可能是今天“我和你”的意思。
子贡是孔夫子最喜欢的学生之一,孔夫子认为他智慧通达,能言善变,属于”瑚琏之器”(大才),他也善于经商,是老爷子最富裕的学生。孔子喜欢与子贡讨论,当面表扬他说:“赐也,始可与言《诗》已矣!告诸往而知来者。”
丙、
子路是《论语》中与孔子互动最多的学生之一。他刚果勇敢、守信重义、心直口快,是唯一能够当面给老师提意见的学生,他甚至非议老爷子见卫侯夫人大美人南子,搞得老夫子赌咒发誓。孔夫子大度包容子路这样的学生,可谓数千年师生佳话!
【子曰:“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。从我者其由与(欤)?”
子路闻之喜。子曰:“由也好勇过我,无所取材(裁字之誤)。”】
《论语》本节很有意思,夫子说如果有一天流亡海外,估计诸弟子中子路会跟随自己去冒险的。见子路有得色,马上提醒子路过于好勇,不大关注裁度形势。
朱熹认为无所取材之材是古字借用,但《论语》原著本身就用“裁”字,何必用这样易于产生误解的借代 (子在陈曰:“归与(欤)!归与!吾党之小子狂简,斐然成章,不知所以裁之。”)?
所以,更大可能性是门人误解或者笔误。据朱熹四书集注,《论语》主要依据曾参与有若门人记录(只有这两位称子:曾子、有子)。由于子路与宰予被孔夫子耳提面命的多些,门人可能会误认为孔子不喜欢他们。夫子周游列国带着他们,显然是由于这二位是拿得出手、有用的门生(后世所谓孔们十哲,都是周游列国时在身边的门生)。孔夫子说过:”从我于陈蔡者,皆不及门也(I miss you guys)。德行:颜渊、闵子骞、冉伯牛、仲弓;言语:子我、子贡;政事:冉有、子路;文学:子游、子夏。”
《论语》中孔子提醒子路要注意裁度的例子不一而足:孔子表扬颜渊:“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,唯我与尔有是夫!”
子路问:“子行三军,则谁与(欤)?”
孔子说:“暴(徒手搏)虎冯(徒步涉)河,死而无悔者,吾不与(参与,认可)也。必也临事而惧,好谋而成者也。”
见老师表扬颜回不要不要的,所以问老爷子要论带兵打仗,您看谁行?夫子说我是主张教化仁义的,不提倡拼命冒险,临事小心、谋定而后动才好(所以才会提出大道不行时,可以考虑逃到海外呀!“危邦不入,乱邦不居。天下有道则见,无道则隐。”)。
丁、
【子疾病,子路请祷。子曰:“有诸?”子路对曰:“有之。诔(lei3)曰:‘祷尔于上下神只。】
“神只”为神祇之误:上下指天地,天曰神/地曰祇。见中文网上通俗小说也频频出现“神祗(只)”错误字眼,古人误写、繁简转换都可能是流毒原因吧。
古人对逝者的祷(告),有点像现代的追悼发言,向天地神祇通报其得失,求神灵恕罪并护佑之。孔夫子自认为一生倡导力行仁义礼制、功在千秋,告诉子路不必祷之。